張樹強牧師─教養孩童(十四)——語言柔道班

posted in: 未分類 | 0

「一句話說得合宜,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。」(箴25:11)

        兒時的孩童未懂世事,也未能純熟運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意思,大腦仍在發育中,邏輯思維未津精密完善,還未懂得駁咀,但對外界充滿好奇,不斷探索和學習,包括觀察成人的舉趾行為,語調的抑揚頓挫,也吸收說話的態度和語氣等,有如攝錄機把所有影像和聲音存放在記憶體區間中,潛移默化成為自己的外顯(appearance),例如:叉著腰說語、手指指說話等,有待時機成熟(自己有足夠語言能力、詞匯及口腔的肌肉靈活轉動),就以相應的語氣、態度去對待別人。不難見到有些孩童語氣仿如成人,字字珠璣,老氣横秋,若果不是見到他的真身,還以為是與成熟的大人說話。

        孩子長大後口齒伶俐,對答如流,能言善辯,父母必自豪,滿心欣慰。但若果孩子銅牙利齒,一言九「頂」,事事駁咀,激心激肺,怎麼辦呢?

        中國人有云:「一言可以興邦,一言可以喪邦」,上帝創造宇宙萬物,只用說話,說:「要有光!」,就有了光,說有就有,命立就立。可見言語的威力何等大,可以創造,亦可以破壞,父母若能善用及懂用必能使孩子順服,得以造就,聽從遵行。

        父母每次遇到子女頂撞的說話,都沉不住氣,不是提高聲調,以雷霆萬軍之勢,震懾八方去指斥,就是蠻不講理,以父母之名迫子女屈服,從不想想子女的行為背後是甚麼意思?表達甚麼需要?在氣塞情理之間,未能冷靜去回應,未及捉摸對方意思,就胡亂發火,令溝通斷絕,遺留只有不高興,增加對抗,雙方隔膜,減少溝通。

        以下有一例子,可作思考:

你的子女對你說:「為甚麼你不能表現得像其他人的母親那樣?」

你的回應是那一個呢?

  • 「我是愛你的,你想我怎樣證明給你看都可以。」

  • 「你又幾時盡過做兒子的責任?」

  • 「將一個人與其他人比較之前,首先必須把所有人的背景搞清楚。」

  • 「是不是讀書的壓力太大了,令你最近心事重重的?」

  • 「告訴我,你究竟對我有甚麼不滿意的地方?我們心平氣和地談談吧。」

  以上五種溝通的定點(positions)是由著名的家庭治療專家薩提雅博士(Virgina Satir)始創的,其分析如下:

  • 是息事寧人派:

這類對答是害怕觸怒身邊的人,因此會放棄自己的原則,「犠牲小我」,以祈達到「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」的目的。

  • 是讉責派:

這類對答自我保護很強,探取攻擊,把別人罵得體無完膚,同時推卸一切應負的重任。不分青紅皂白不問究竟,開口就大吵大鬧的人。

  • 是理論分析派

這類對答只是注重理性的溝通,時常會搬出一些似是而非道理出來,將人當作統計數字般處理。「理論一大套,實際做不到」。

  • 是聲東擊西派

這類對答有高度焦慮感,經常表現得不知所措,容易陷入混亂,想到甚便講甚麼,搞得牛頭不答馬咀,令人不耐煩。

  • 是實事求是派

這類對答通常會將感受直接地講出來,在處理問題方面也會表現得較為積極,不喜歡掩飾或轉彎抹角。

  每個人都會有固定的溝通點,但亦會因著環境的轉變,或情緒不穩定底下會轉換溝通點的,甚至你的子女也會不自覺地用了這些溝通點,你若能細察就可以理順他們的思維,指出問題所在。

結語:

  與子女對答,最好的方法是:「心平氣和,談笑用兵」,那怕他們是無理取鬧,挑戰攻擊,先以笑容迎接,平靜心境,放慢語氣,因為一笑可以緩和氣氛,舒緩壓力,不將兩人放在對抗的位置(很多父母與子女大打出手,正因為站在對抗的位置),一方面心裏默默禱告,求神給智慧,懂得如何回應?一方面要思想他說話背後的需要(可能只是缺乏關注,缺少了安全感,甚或他有焦慮和擔心),以實事求是的溝通點作為固定位,去回應他的需要和問題。

  最不適宜以攻擊手法對待子女,例如:

  • 「如果你真的孝順媽媽,你就不會對我粗聲粗氣講話。」這話的含意就是:「你不孝順媽媽」,把子女定罪為「不孝」。

  • 「你究竟關不關心你自己的成績,做功課做得咁差?」這話有兩個假設:1)子女自己不關心成績,2)不關心自己的成績,你應該內疚。

  • 「就算一個三歲的細蚊仔,都看得出你阿媽,我非常忙啦!」這話有兩個假設:1)你連三歲的細蚊仔也不如,2)看不出媽媽很忙是你做得不對的地方。3)你應該引以為恥

  • 「你知道我從來不會干涉你買甚麼玩具,但我認為不應該買又大又貴的玩具。」說得自己很民主,卻是虛假的,這話背後在說:1)我認為我有權去干涉你買甚麼樣玩具,2)我崇尚民主及尊重別人,我希望你也尊重我,遵照我的意思行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