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樹強牧師─無牆教會對教會現況的挑戰 

posted in: 回響分享 | 0

    早在八十年代,教會曾倡議「無牆教會」,致力打破教會周圍四道牆壁,主張教會不需要有物業,也無需有固定的地方聚會,隨處飄流;教會與教會間打破隔閡和樊籬,共用資源,互相合作,這美好願景,猶如使徒時代凡物公用的模式,結果多年來都未能成功,提議的教會,最後都要回歸「有牆教會」,不是因為這「夢想」不好,而是人的罪性使然,人的自私自利,自驕自傲。

    三年新冠疫情——封城、封關;生活形態改變——學生網課、網上交易、購物;工作的形態也改變——在家工作,遊牧工作,工作地點再不會長駐一個地方,近年興起數碼遊牧,人數愈來愈多,就是很明顯工作形態轉變的一個例子。

    教會崇拜和聚會的形態也是如此,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。可以想像:下一代的信徒對教會的歸屬感漸漸變得薄弱,以往必會出席同一間教會,見著同一班弟兄姊妺,有一種歸屬感,但同時也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磨擦,會受傷和不愉快,如今,信徒因著網上的平台,可以避開與人的交往,今個主日在A教會網上崇拜,下週主日在B教會網上聚會,第三週主日選擇C教會聽某位有名牧師講道。信徒再不屬於某間教會的會友,這豈不是實現了先前所倡議的「無牆教會」嗎?不過,這種形態的「無牆教會」對教會現況產生以下的挑戰。

1.信徒對教會的忠誠度下降,他們再不屬於一間教會,只懂得宇宙性教會(Universal Church),而不會委身於地方性教會(Local Church)。教會失去了一群忠心服事的會友,會眾對「教會」發生的事情,也失去切膚之痛,深切的關係。

2.教會因為沒有一群固定及有歸屬感的會友,因此,難於動員會眾群策群力去完成福音行動,也難於聚合會眾去舉行營會及訓練。這功能(角色)只能交付有實力,有名牧,有號召力的組織(教會)去執行,在汰弱留強的趨勢下,有些教會會被淘汰或苟延殘喘。

3.因著以兩點,教會的經濟會愈來愈差,強者愈強,弱者愈弱,有些教會無法聘請教牧,致使有些教會沒有牧者牧養,教會倒退到六十年代,牧者要帶職事奉、減薪或不受薪牧養教會。

4.網上講道短片、訓練課程、神學課程及各類専題多不勝數,質素會比教會優越,教會的教導地位被取代,信徒對牧者的教導會常發出挑戰,嚴厲批評,教會牧者若實力不夠,又不能接受挑戰,有些牧者的地位會被削弱,甚至不被尊重。

以上所提及的挑戰不會突然間白熱化,只會漸漸地,不知不覺間形成,這可能到了下一代或再一代的信徒,情況才漸趨嚴重,當然,這也是我根據現在「無牆教會」的形態去推測估計,期望不會成真,但以上的挑戰多少會以不同形式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