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「求學不是求分數」這句說話相信對90後或以前的人來說絕不陌生,因為這一句說話是教育局前身—教育統籌局—的一句宣傳口號。當時亦引起不少人討論,贊成的認為這是學習是為了知識和品行修養,而反對的認為這是一句逃避學習的籍口。但今時今日的風氣,似乎仍然高舉分數的重要性。
有一次在網上聆聽一個在教育界資深的講員分享,學校的分數其實是一場心理遊戲,學期初為了讓學生有滿足感,提高學習意欲,老師偏向出卷較容易;去到考試又會加深難度,令整體成績下降使學生不敢輕視,努力學習,亦讓家長鞭策兒女溫習。當然這有待教育界同仁的分享。不過最重要的一個提醒,講員指到不是分數的高與低作比較,因為本身不同學期的考試卷,深淺不同,內容不同,不能直接作比較。而是我們作為家長的,能否看見自己的兒女在考試上的付出與擺上。
認識一位青少年,他自知考試成績不理想,就很有智慧地問媽媽「你有看到我在考試期間的努力嗎?你覺得我盡力嗎?(當然這個青少年考試期間,通宵達旦認真溫習,而他媽媽亦的確看在眼裡)」這位媽媽回答「我看見你的努力與付出。」不過當媽媽收到成績表,他全科都不合格,就以質疑的口吻說「我覺得你不夠盡力」但其實這位青少年每一科都有20多分的增長,即使他不合格,但也不能抹殺他的努力。聽到媽媽這樣的回應,他的感受當然是難受。我們不能以一次測驗便決定了他的人生,他仍會成長。
是的,在我們信仰的路程上也是一樣,即使這刻的未能每一項都達到神的標準,但不等於我們完結了。神看重的是我們在每次的試驗裡有沒有成長,在過程裡有否盡力活出作為門徒的身份。預苦期就讓我們好好檢視自己,作為門徒的我,今日有沒有比昨天進步了?